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,标志着降雨的开始,气温逐渐回升,冰雪融化,降水量逐步增多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”春雨至,万物生。但此时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,不时会有寒潮出现,导致寒中有湿,这个时期要谨防“倒春寒”对人体健康的影响。
一、起居养生
立春雨水到,早起晚睡觉。春天白天渐长,黑夜渐短,自然界阳气渐长,中医认为:“动养阳,静养阴”,此时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,在睡眠上保持“夜卧早起”的习惯,有利于人体阳气生发。
《摄生消息论》曰:“春季天气寒暖不一,不可顿去棉衣,老人气弱骨疏体怯,风冷易伤膜里,时备夹衣,温暖易之,一重减一重,不可暴去。”雨水节气天气虽然转暖,但仍变化多端,昼夜温差较大,且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,导致寒中夹湿,建议适当春捂,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保暖,不要过早脱棉衣,预防倒春寒。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提出春时衣着宜“下厚上薄”,此时穿衣宜减衣不减裤,下裤略厚于上衣,下肢略暖于上身,这样意在促使阳气由下而上生发。
《养生论》中说:“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,寿自高。”是说春季非常适合梳头养生。头为一身主宰,诸阳之会,密集分布着将近50个穴位,每日梳头一两百下,可以止眩生发、醒神开窍、畅通经络,非常适用于用脑过度、高血压人群。正确的做法是,用粗而稀的木梳或牛角梳,由前额向后梳,用力适中,动作轻缓柔和。
二、饮食养生
雨水节气后,天气变暖,冰雪消融,降水增多,湿邪容易影响脾胃。中医理论认为,肝属木,脾属土,春季肝气旺盛,易伤及脾土,影响脾胃功能。因此,雨水时节的养生保健,重在调养脾胃。
甘味食物能补脾,而酸味入肝,其性收敛,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,故雨水饮食宜少酸增甘,多吃甘味食物和新鲜蔬菜,如山药、大枣、小米、糯米、薏苡仁、豇豆、扁豆、胡萝卜、芋头、红薯、土豆、南瓜、桂圆、栗子、黄豆芽、绿豆芽、春笋、莴笋、韭菜、小白菜、菠菜、荠菜、芹菜、油菜等,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、酸梅等。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之物,以保护脾胃阳气。
雨水节气还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。《千金月令》云:“正月宜食粥”。粥易于消化,对调和脾胃、滋补身体有良好的作用。结合这一阶段雨水渐多的气候特点,可选用一些具有健脾渗湿作用的食材煲粥,如薏仁、芡实、扁豆、党参等。可常食扁豆红枣粥、山药粥、芡实小米粥、栗子桂圆粥、苡仁党参粥等。
三、情志养生
春季应肝,肝气旺而升发,使人精神焕发,但若升发太过,则会出现面红目赤、烦躁不安、急躁易怒等表现;相反,若肝气郁结,则会出现情绪低落、郁郁寡欢的表现。春季肝气旺盛,可以通过积极的修身养生方法,陶冶性情,保持情绪稳定、乐观向上、心境平和,避免怒气伤肝,从而使肝气有升有节。
四、经络养生
中医认为,雨水节气与人体的手少阳三焦经相对应。手少阳三焦经亥时(21~23点)旺,亥时百脉通,养身养娇容。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,具有主持诸气、疏通水道的作用。亥时是十二时辰中最后一个时辰,被称为“人定”,其含义为:夜已很深,人们停止活动,此时是安歇睡眠的时间。人如果在亥时睡觉,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,对健康十分有益。
五、运动养生
雨水节气后,气候转暖,万物生机勃发,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瑜伽、踏青等,利用舒缓的运动以调动人体的阳气,愉悦心情,以增强身体免疫力,提高新陈代谢水平。
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,文中处方仅为参考,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。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
Powered by 大小单双正规平台下载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